从“黄金时代”到“白银帝国”,民营企业如何保“价”护航?
1992年的十四次代表大会在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时就已经明确,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在资源配置中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起作用,因为这种价格是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
现在我们的QDII全部是大幅度亏本,散户难道就更高明。可以说,我们是通过建立更多的钢铁厂(还有出口),来吸收过剩钢铁生产能力的。
什么类型的资本可以先流出、什么后流出?什么行业的流出应该鼓励、什么不应该?什么地区优先、什么地区禁止?是绿地、并购、参股?是债权、证券还是不动产?什么类型的企业应该成为海外投资的主体?所有这些都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有一个长远安排。如果前一种趋势占优势,则中国投资者将会面临诸多风险。应该说,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但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很高了,对外资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A股的市盈率明显高于H股,从在资产市场上获利的角度看,应该说对国外资产的需求是比较大的。
即便中美之间不存在3%的利差,3%的升值预期也并不足以引起大量跨境套利、套汇资金的流入。10.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哪里?中国流动性的过剩来自两个方面:货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引进是为了缩短学习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很多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和生产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例如,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其中工业品出口的6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可以为外资利用,也可以为本地企业所利用。但是,后发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却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现技术创新,必须战胜自我。
对创新的企业来讲,比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给它提供创新机会和市场出口。技术创新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条件,认真解决障碍企业创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
现有高管人员任用制度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经营团队迫切追求近期利益,几乎谁也不愿意我这一届投入自主研发,下一届或再下一届赢得收获。中国是经济大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有足够的国内外资源支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优势是不可能永存的。
这一点费用只能解释图纸、对引进技术的效果作必要的验证,不可能吃透、消化,更不可能再创新。即便市场上新产品、新装备层出不穷,但也没有给本国技术人员多少技术创新的实践机会。国家发展政策应与创新政策相结合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大市场机会。对外开放是为了壮大自己。
一些地方没有深刻理解国家以外促内的战略意图,把本地发展的希望过多地寄托于外资,宁愿给外资无限制的超国民待遇,而不愿下苦功推进本地企业改革、提高本地企业竞争力。这个挑战,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
但是,中国工业化最终必须有内生的技术来源,否则不仅不能更多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这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中心具有人无我有的性质,表现出了鲜明的财富积累效应。
这表明,引进来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引进技术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加工设备、环保设备,冶金、化工、采矿装备和大型工程机械。大量引进外资,却没有为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很值得反思的。中国过早地成了世界制造中心,影响了国内一些企业对形势的冷静判断。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形成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平衡结构,企图完全依赖外资构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结构是不现实的。
重要含意是对外开放要更加注意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有利于培育本国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管发展的部门渴求的是国外先进技术,关心的是速度、希望一次成功,不相信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愿意分担本国企业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
面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竞争,不久前韩国一位驻京记者写书称,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就应该把我们的国家培育成庞大的研究开发中心,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只要我们保持‘韩国的产品价格虽贵但质量好的形象,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靠自己艰苦的积累。
如果把出口堵死了,创新的源头就窒息了。三网合一的新一代无线电讯网和各种数字化、智能化终端设备。
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主业已经模糊不清,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中国正成为世界创新技术的实验场,在跨国公司母国还没有完成工程化过程的创新,例如磁悬浮轨道交通、第三代核电等都可以引进,为什么不能给中国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复兴的重大战略。目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平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至1/20。但是,中国这些由外资控制着增值幅度最大的技术、重要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销售渠道的外资工厂群,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只是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下中国实现工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绝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终极目标,更不能与英、德、美、日曾创造的工业辉煌相提并论。
但是,当人们重新审视以市场换技术的历程时,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但并没有换来更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有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在衰退。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外商投资累计达600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约700亿美元。
正确认识和利用外资流入的历史机遇,应该冷静地看到,跨国资本是候鸟,属于无根资本,有不可改变的逐利性。每年数以百计的民用飞机和百万至千万计的汽车等。
纵向看,第一轮引进后就是第二轮引进。中国培育世界领先企业的努力遇到了技术能力不足的强劲约束。
从业人员生产率只相当于1/30至1/40。这种形式从微观层面看,是跨国公司以它的全球战略为目标,以资本、技术、品牌、市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实力,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目前,除垄断行业外,国内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大都处于外资实际控制之下。总之,充分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是我们利用外资要争取获得的最重要的收获。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与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于引进费用的7%,只及日本的百分之一。此外,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如注重技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管理等,对本地建立工业文化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从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走过了从引进到创新的全过程,进入了技术输出国家的行列。在不断从合资对方获得技术的合资企业中,中国的技术人员难有用武之地。
只有那些忠诚于主业、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执著追求和立足市场的长期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才可能持续。企图依赖他人的技术,以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世界领先企业。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